■ 摘自7月7日北京青年报 作者:李秀荣
王超是武汉一所一本院校内一家教辅书店的老板,多数时候冷冷清清。与王超的小店一墙之隔的是一家打印店,不大的门面里却挤满了学生,复印机“嗡嗡”地响个不停,灰蒙蒙的玻璃门上贴着几个黑白大字“低价教材,量大从优”。据调查,武汉多所高校中都存在上述大学教材盗版现象,正版教材太贵、教材使用率低、盗版教材监管难是背后的主要原因。(7月6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,媒体调查出的共性结论是,正版教材价格昂贵,且科目繁多,让一些大学生不堪重负。如一名硕士研究生备战司法考试,一套八本的讲义、配套习题加上一些其他考试用书,若从正规途径购买,需花费上千元,但复印开支不到200元。
“正版教材太贵”“教材使用率低”等,绝不能成为大学生大肆违法复印他人教材和考试用书的理由。复印教材和考试用书虽让囊中羞涩的大学生节省了开支,但教材和考试用书编撰者及出版商的利益则被无端盘剥,知识产权还有多少价值可言?
大学生何以对复印侵权行为表现出集体无意识?我国《著作权法》规定,“为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欣赏,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,或者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,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,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,“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,不向其支付报酬”。这条规定似乎被当成了“尚方宝剑”。
然而,像这样几乎完全依赖复印、整本复印,显然不属《著作权法》允许的“少量复制”范畴。
要遏制大学教材的盗版复印蔓延势头,一方面,应给大学生补一补版权意识课。另一方面,编撰出版单位对教材的定价也要合理,学校在教材订购和收费中应更加公开、透明,共同减轻大学生的经济负担。对大做教材复印盗版生意的商家,也要不断强化监管与处罚力度,严重的应当将其处罚得倾家荡产,通过严厉惩处大幅抬高复印盗版教材的违法成本,逐渐达到遏制禁绝盗版违法行为的目的。
【评中评】
知识产权意识的建立是个长期过程,知识产权教育不能从大学这个节点就断了根。但是,复印教材不能只靠堵来解决。正版贵的现状,应该通过降价、减少中间环节或者效法国外采取开源教材、电子化教材的方式来减轻学生负担。
■ 本期点评/晏一
新闻推荐
本报讯(记者陈华宇通讯员吴秋燕)7月3日,朱村街安监办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行动,打击取缔违规加油、加气行为,行动中发现并处理...